自然治療與安眠藥物的區別,如何改善睡眠品質?

失眠困擾著許多人,特別是在疫情爆發後,情緒壓力和睡眠問題更加突出。一位譚女士在失眠問題上長達五年,就醫後被建議服用安眠藥,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治療效果似乎不再明顯。本文將探討失眠治療中常見的問題,以及轉變治療方式的必要性。

失眠與思維

在治療失眠過程中,我們常被建議放下煩惱、放鬆思緒。然而,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並非那麼簡單。許多人在嘗試接納、放鬆的同時,反而更加焦慮、緊張。將「接納」作為目標,反而讓我們淪為不斷尋找如何達到接納的困境中,本末倒置。

認知與行動

認知上的轉變

放下目標化的接納:接納是良好的方向,但不應成為絕對目標。保持覺知、平等心,而非強迫自己去「接納」。放下對接納的執著,有助於心境更平和。

覺察與選擇性的行動:保持覺知,辨識自己的思緒和身體感受。在這個覺知的空間裡,選擇性地對待想法和行動,而不是自動反應。這樣的覺知帶來心靈的平靜。

行為上的轉變

靜坐觀息法:透過觀察呼吸,練習保持覺知和平等心。這種練習不是一種技巧,而是一種自然的結果。保持覺知,有助於身心的安定。

培養感覺:失眠患者常常過度使用觀息法,進而擾亂了睡眠。透過持續的覺知訓練,使心境更平和,進而有助於自然入眠。

安眠藥物的反思

安眠藥物在治療失眠中起到一定作用,但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耐藥性,也帶來了嚴重的副作用。FM2的強效性使其常被濫用,甚至成為一些不法行為的工具。使用者可能出現焦慮、混亂、失憶等問題,而這些藥物也被誤用於迷姦等不法行為。

改變治療方式

治療失眠需要轉變,以本末歸位。覺察和覺知帶來的選擇性行動,以及認知上的轉變,比起依賴藥物更能帶來穩定和平靜。失眠問題不宜被濫用藥物所掩蓋,而是應該透過認知和行動的改變來解決。

在處理失眠問題時,讓自己的思緒和行為更加平和和自然可能更有幫助。不斷的覺知訓練,視覺察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,可能帶來更深層次的改變和療效。

結語

治療失眠不應只是依賴藥物,而應該透過認知和行動的轉變來尋求真正的解決方案。覺知和覺察是關鍵,它們帶來的平和心境比藥物治療更持久。讓我們不再將治療本末倒置,而是尋求更自然和穩定的入眠方式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